接觸長度是金屬切削加工中影響切削過程的一個重要因素,它直接反映切削過程的摩擦狀態從而影響切削力、切削溫度、刀具磨損、切屑形成和已加工表面質量。根據國內外學者的大量研究,前刀面的刀—屑接觸區可分為緊密型接觸區和峰點型接觸區:緊密型接觸區長度由刀—屑塑性區決定;而峰點型接觸區則反映切屑剛性流出時切屑與前刀面的摩擦狀態。由于目前刀—屑接觸長度的確定大都采用實驗測定法,因此對緊密型接觸和峰點型接觸的界定及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還有許多未解決的間題,對刀—屑接觸長度的計算及其與切削參數之間的關系尚需進行深人的理論研究。劉向東、周澤華所著《金屬切削刀—屑緊密型和峰點型接觸區長度的研究》曾對刀—屑緊密型、峰點型接觸區長度作過系統研究,并推導出刀—屑緊密型、峰點型接觸長度的理論計算公式,但公式中緊密型接觸區內切屑底層金屬的剪切強度tint無法從理論上求得,亦無法測量,所得公式只能與實驗結果作定性比較與分析。因此,該公式雖具有理論意義,但不能用于刀—屑緊密型、峰點型接觸長度的實際計算。由于在實際切削過程中峰點型接觸區的摩擦力相對于緊密型接觸區摩擦力可忽略不計,因此對緊密型接觸區摩擦力的研究更為重要。為此,本文將工件材料視為理想剛塑性體,采用李—謝弗單一剪切面模型從理論上推導了刀—屑緊密型接觸長度的計算公式。